《九成宫》临习详尽攻略

发布日期:2023-04-25 08:37:00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九成宫醴泉铭》 ,唐代贞观六年立于陕西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宫。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碑料为石灰石。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正文24行,满行50字。楷书。碑文由魏徵撰写,欧阳询正书。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拓本局部


(资料图)

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1、《九成宫》用笔存魏碑笔意。

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

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

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

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欧阳询,楷书四大家之一,有“唐人楷书第一”的美誉。他的楷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平正险绝,给人一种奔放生动的感觉。他的运笔技巧,是以方为主,略带隶意,刚中带柔。

欧阳询是初唐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和《用笔论》《三十六法》。他活到了84岁,是古代少有的高寿之人。他一生遭遇无数坎坷,均能够化险为夷。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所有的际遇都化在了书法之中,形成了既险绝冷峭,又平正严谨的特点。

在书法造诣上,他承继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兼取汉隶、北碑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笔力险劲,结体坚实强固,用笔精到,法度森严,意态精密,独具风格,世称“欧体”。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享有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等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倍受人们喜爱。

欧阳询的书法,既有汉隶的敦厚,也有二王的潇洒,还有六朝碑书的古朴,是广采各家之长,开创了一代风流。

他的书法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欧体的字形稍长,布白恰当,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八面玲珑,恰到好处。

在点画配合和结构安排上,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却没有偏移的感觉。他的楷书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和《九成宫醴泉铭》等。

第一招第一式:《九成宫》笔法中的\"斜切\"

古人称欧阳询楷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这句话除了指欧体楷书结字较险以外,就是指欧体楷书的笔法着实不够含蓄了(当然,这里没有贬义之意)。而欧楷笔法中的\"斜切\"是欧阳询达到这种效果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 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书家,他在年轻时代受到北朝书法的影响很大,而北朝书法以险劲为主,以致欧阳询在入唐后的书法仍然保留了这一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 欧体楷书中的\"斜切\"笔法就是对北朝书法笔法的一种发展。

再回到本文中来,所谓《九成宫》中的\"斜切\",是指《九成宫》笔法中的\"起笔式\"中的一种。 欧体中笔法中的\"斜切\"可以分为横势的\"斜切\"和竖势的\"斜切\", 如图所示:

横势的\"斜切\"▲

竖势的\"斜切\"▲

那具体到\"斜切\"的运笔是如何进行的呢?

虽然上文把\"斜切\"分为两种方式,但横势的\"斜切\"和竖势的\"斜切\"其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但是, 就\"斜切\"的运笔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其一是毛笔凌空入纸斜势;其二是毛笔纸面斜上方逆锋入纸, 如图所示:

第二式:《九成宫》中的\"隶意\"

欧阳询楷书的大成,除了归根于他对楷书书体自身的勤奋钻研外,他对 隶书 的研习也功不可没。(隶书作品现存《房彦谦碑》,如图所示)。

欧阳询隶书作品:《房彦谦碑》▲

《九成宫》中的\"隶意\"主要表现在字帖中一部分字的悬针、捺脚以及竖弯钩收笔部分,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小细节,各位网友有时间可以找找试试。如下图所示,《九成宫》中的\"隶意\"及其运笔方式:

《九成宫》中悬针中的\"隶意\" ▲

《九成宫》中竖弯钩收笔部分中的\"隶意\" ▲

《九成宫》中捺脚中的\"隶意\" ▲

《九成宫》悬针中体现\"隶意\"的运笔 ▲

《九成宫》竖弯钩收笔中体现\"隶意\"的运笔 ▲

《九成宫》捺脚中体现\"隶意\"的运笔 ▲

第三式:《九成宫》笔法中的\"钩的内涵\"和\"点的异化

(一)\"钩的内涵\"

《九成宫》中的\"钩\"虽说变化无端,但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 \"竖钩\"、\"竖弯钩\"和 \"戈钩\" ,具体如图所示:

下面来讲解\"竖钩\"的特点:在《九成宫》中,\"竖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常规的\"竖钩\";其二是\"横折钩\" 。它们其中又各自分为不同的小类型,具体如图所示:

《九成宫》中的\"竖钩\"

《九成宫》中的\"横折钩\"

除了\"竖钩\"以外,欧体楷书中的\"竖弯钩\"和\"戈钩\"也很有特色,具体如下图所示:

《九成宫》中的\"竖弯钩\"

《九成宫》中的\"戈钩\"

(二)\"点的异化\"

《九成宫》中除了\"钩\"很有特色以外,其中\"点\"的类型也丰富多样。具体说来,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常规点\"、\"竖点\"和\"三点水中的点\" 。 这在其他唐楷字帖点的形态中并不多见。如下图所示:

《九成宫》中的\"常规点\"

《九成宫》中的\"竖点\"

《九成宫》三点水中\"点的形态\"

第二招第一式:形态

(一)字的形态

前文已经讲到,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书家,据可靠史料记载,在他七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中, 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唐代的。由此可见,他的书法受到了隋代以及隋之前的楷书影响很多。

(二)右扬之势

在他七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中,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唐代的。由此可见,他的书法受到了隋代以及隋之前的楷书影响很多。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宫紧收,横势右扬的特点上。 特别是这其中楷书横势的\"右扬之势\"往往是影响后世临学欧楷成败的关键之处(有清一代,学欧书者并不少,特别是其中作为应试的\"馆阁体\"中取法欧楷的不在少数,但大都写的平整乌亮,缺少了欧楷如\"中宫收紧\"和\"横势右扬\"的\"造险\"精神,这就大大降低了欧楷的艺术特色。

当然,欧楷整体显平整之势,如果每字都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横势右扬\",那么每个字就重心不稳了,而欧楷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中粗线所示。

第二招第二式:《九成宫》字法中的\"造险\"

对\"造险\"一词的理解就是\"书法结构你能不能险到一种和谐?\"显然,欧阳询就是这样的一位高手。(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作《九成宫》来讲, \"造险\"在这里被欧阳询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点(当然还有好多,各位好友多多发现哦):其一是在第一张图片中,我们看到,图中八个《九成宫》中的字已经用蓝色表明了每一个字的重心。图中黄色的线是每个字左右意义上左边偏移重心的标注,而图中红色的线是每个字左右意义上右边偏移重心的标注。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出,图中红色的线总是比黄色的线要长一些,这是在其它唐代楷书中所没有的,当然,这也是欧阳旭的楷书中体现其\"造险\"特色的手段之一。(如下图所示)

而本文所讲到的关于《九成宫》中体现欧阳询楷书\"造险\"特色的另一点如下图所示,图中当然也用蓝色的色块标出了其每个字的重心。从图中可以看到,欧体楷书的重心一般都是较为偏上的,而在这个基础上,如图中的红色的笔所标注的那样,本身欧楷的重心就较为偏上,而欧阳询硬是在写这些字时故意把上方的范围再增加了很多,并且这样以后,这些字看起来并不觉得结构突兀。与此相反,还给人一种如古人所云的\"长枪大戟\"的感觉——这就是欧阳询\"造险\"的魅力所在。(如下图所示)

第二招第三式:《九成宫》字法中奇妙的\"搭接\"

如下图所示,以下《九成宫》中的四个字都是带有单人旁的,而字中的单人旁中的撇和竖之间的搭接十分的微妙,具体如图中的蓝线所示。

上面讲了单人旁中的撇与竖的搭接,这里相应的要提到欧体楷书中撇和捺的处理关系上,具体如下图的红线和蓝色所示。

【欧楷】九成宫单字超全解析(一)

书法资讯 2023-04-17 10:11 发表于江西

收录于合集

#九成宫 4个

#欧阳询 6个

#楷书 44个

#书法艺术 28个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教学手稿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娱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