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生物-B(02197):新冠疫苗吸金梦醒 “砍管线”后遗症渐显-当前滚动

发布日期:2023-05-30 19:57:22 来源:智通财经

随着疫情阶段性平复,新冠业务需求或已“遇冷”,新冠药企行至“十字路口”。不少药企已经开始收缩旗下的新冠业务战线,曾为新冠项目,暂停其他临床管线投资的三叶草生物-B(02197)亦需直面需求市场萎缩焦虑,进行抉择。


【资料图】

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三叶草生物目前仅有一款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即去年12月获批紧急使用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CHO组胞)。一旦放弃新冠业务,相当于切断其输血管。

资本向来不会长情。曾靠新冠疫苗异军突起的三叶草生物,似乎正在被市场“抛弃”。近期公司股价一度触及1.21港元,创上市以来新低,最新市值约16亿港元。

更为糟糕的是,三叶草生物也将迎来一只“黑天鹅”——被剔除出港股通名单。

根据上交所、深交所2023年最新修订的《实施办法》,港股通股票标的设置调出条件低于调入条件的调整缓冲机制,即属于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且不属于A+H股的港股通股票,港股平均月末市值低于40亿港元的,调出港股通股票。

根据以往时间推测,恒生指数公司或在今年8月25日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恒生指数系列检讨结果,相关成分股变动则或在9月4日正式生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三叶草在检讨期内平均市值不足35亿港元,存在一定可能的被剔除风险。

曾为新冠疫苗孤注一掷 如今骑虎难下

去年6月份,三叶草生物宣布其优先把所有资源配置给新冠疫苗项目,暂停对SCB-313(TRAIL-三聚体肿瘤产品)、SCB-808和SCB-420(Fc融合蛋白项目)的继续投资;并且,为支持营运资金需求,公司已从招商银行获得为期一年的最高3亿美元借款。

去年,三叶草生物的“断腕”举动,并不令人意外。

一方面,由于缺乏造血能力,多管线研发投入之下,三叶草生物账面上的钱已经不多了。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三叶草生物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67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2021年度研发开支为18.26亿元。这意味着按照同样的研发开支水平,公司的现金流将吃紧。

另一方面,持续低迷的股价,让三叶草生物融资之路更为坎坷。只有一款产品成功问世,才能为三叶草生物持续输血,保障其稳健成长。而在三叶草生物的管线中,最接近问世的只有新冠疫苗。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2月,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并于2023年2月首次正式上市。根据公告,三叶草生物已在国内多个省份开始商业化,并且已成功在24个省市将该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列入采购名单(人口覆盖率>80%)。

然而,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式实行“乙类乙管”,意味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进入了新的阶段。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大流行正进入尾声。

根据康希诺2022年报业绩,亦能感知国内新冠疫苗市场的饱和。

数据显示,康希诺实现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降75.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9.09亿元。

对于净利亏损原因,康希诺方面提到,主要系报告期内国内外新冠疫苗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新冠疫苗需求量较去年同期呈大幅下降趋势,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增速放缓,且部分地区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司新冠疫苗产品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尽管新冠市场需求减弱,但是全球新冠疫苗仍在加速获批上市。据WHO统计,截至2023年3月10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已有183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全球已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产品已超过50个。这意味着,尽管市场需求萎缩,但竞争对手仍林立。

赶了个晚集,三叶草生物已经骑虎难下。此前,砍掉管线使得资本市场对其期望更低,更何况被喊停的项目还是其上市之初被赋予重望的项目。

另外,最新财报显示,三叶草生物的现金仍在持续缩水。截至2022年底,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07亿元,相比去年减少11.6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取得其他收入及收益同比下降39.25%至2324.6万元。

尽管新冠疫苗产品已然上市,但面对日益逼仄的市场环境,三叶草生物的产能该何去何从,成为投资者担忧的问题。而按照获批紧急使用和推荐为第二针加强针的时间估算,三叶草生物新冠疫苗的商业化成绩预计要在今年的财务数据中才能有体现。

管线产品竞争力或不足 成长性受质疑

国内接种率已经达到较高点,又有多个在研项目竞逐加强针市场。三叶草生物新冠疫苗产品的商业化带来的业绩增量不明。此外,公司旗下的其他管线产品竞争力似乎也不强,成长性受到投资者质疑。

SCB-313是三叶草生物上市之初肿瘤管线的重要产品。它一种创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三聚体融合蛋白,靶向外源性凋亡通路。该产品适应症包括恶性腹水(MA)、恶性胸水(MPE)和腹膜癌(PC),三个适应症均处于临床I期阶段。

而SCB-808(依那西普预充式注射器制剂)和SCB-420(阿柏西普)的适应症分别为强直性脊柱炎(AS)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截至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时,二者分别处于临床III期和临床前研究阶段。

首先,三款管线产品距离商业化进度不一。其次SCB-808和SCB-420(Fc融合蛋白项目)均为生物类似药。处于临床III期的SCB-808为恩利的生物类似药。

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恩利早在2010年就获得我国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RA和AS,同适应症的治疗药物还包括“药王”修美乐等等。

SCB-420是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阿柏西普和另一款原研药雷珠单抗早已在国内获批上市,国内药企康弘药业的同类药物康柏西普也已经在国内市场销售多年。

由此来看,即使SCB-808和SCB-420最终走向商业化,也不具备市场的独占权,且竞品的市场化更为成熟。

综上所述,三叶草生物靠“砍管线”换来的新冠疫苗商业化,前景似乎并不乐观,毕竟其缔造的高增长早已不再。面对新冠疫苗产品乏力增长的事实,公司只能咽下涩果。此外,就算靠商业化输血支撑其继续在研管线产品进度,但其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似乎并不足以让市场信服。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娱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